熱流道系統設計需兼顧 “熔料流動性、溫度穩定性、結構可靠性”,通過結合產品與材料特性優化布局,并借助 CAE 模擬與實驗驗證,最終實現高效、穩定的注塑生產。
?
現在就來看一看海南熱流道系統設計流程步驟是什么?
需求分析與方案規劃
明確產品材料、型腔數量、生產批量(批量大時優先采用針閥式系統,降低維護成本)。
初步確定澆口位置與數量(如大型件設多個澆口避免熔接痕,小型多腔件采用中心對稱澆口)。
流道與噴嘴尺寸計算
流道直徑:根據材料流動性和流長比(流道長度 / 直徑)計算,如 PP 材料流長比≤200,PC 材料≤100。
噴嘴直徑:通常為流道直徑的 0.8-1.2 倍,保證熔料順利過渡。
加熱系統選型與布局
計算熱負荷:根據流道體積、環境溫度等估算加熱功率(一般每立方厘米流道需 10-15W 功率)。
布置加熱元件:確保與流道壁距離均勻(通常 5-8mm),避免局部溫差過大。
冷卻與隔熱優化
設計模具冷卻水路時,需避開熱流道加熱區(間距≥20mm),防止熱量干擾。
驗證隔熱效果:通過 CAE 模擬(如 Moldflow)分析流道溫度場分布,調整隔熱層厚度。
強度與可靠性校核
分流板需承受注射壓力(通常 30-150MPa),需通過有限元分析(FEA)驗證其強度,避免變形。
運動部件(如針閥)需驗算使用壽命,確保開合次數≥10 萬次。